水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刷屏小矮人的故事敲断骨头4次,打开一
TUhjnbcbe - 2024/10/29 16:10:00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pf.39.net/bdfyy/bdfyc/180415/6169151.html

你敢想象打开一个被折叠的人吗?

将其大腿、脖子、脊柱先后打断,修复其中侧弯的部分,然后再重新接上,这似乎就像电影才会出现的情节,但却真实地发生在了我们身边。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医学传奇,医院,纪录片《打开折叠人生》记下了这一切。

每看一次泪目一次,这场战役令我震撼不已。

01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用了半辈子的时间,只为了变成正常人。

他叫“李华”。名字很普通,经历却很不普通。

(图中穿白衬衣、军绿色裤子的是发病前李华18岁)

18岁的他,青葱帅气,意气风发,和其他普通人一样梦想毕业以后就去打工、搞建筑,等赚了钱就建自己的房子。

(左图为手术前的李华,右图为18岁发病前的李华)

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年,19岁左右,人生的黄金时代,李华的双腿开始出现问题。四年后,症状加重,不得已,他只能坐上轮椅。

46岁的他如虾米状,紧紧折叠在一起。他也因此全国闻名,是被记录的首例3on折叠人的“折叠人”。

折叠,顾名思义,李华的前胸近°地贴到了双腿上,身高不足90厘米。

面部和大腿的最近距离只有1.86厘米。

而把他折磨成这样的“凶手”,是强直性脊柱炎,号称“不死的癌症”,患病人数超过五十万,在部分南方沿海地区发病率大约是千分之一。

之所以号称“不死癌症”,是因为它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难以彻底根治。

强直性脊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主要的表现在于,关节和腱的炎症,尤其在骨盆和脊柱部位,并伴随有水肿与骨髓的损伤,导致骨髓的骨质化。这种情况下,脊柱会逐渐失去灵活性,慢慢变得僵硬,就像生锈的螺丝,再也转不动了。

患病的人由于日常行走动作僵硬,活动受限制,也被称作“活着的僵尸”。

别人看不清他的脸,他也不能看到别人。吃饭只能从侧面细小的缝隙中一点点扒拉饭菜,吃得非常艰辛。

还好李华的母亲没有放弃他。母亲在40岁那年就开始带他四处求医,今年已经71了。求医、烧香、拜佛,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她都用过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母亲为了李华的病,花光了大半生的积蓄,治好李华的病,成了她一生最后的愿望)

只有做手术才能帮李华纠正。

但很多医生看到李华这样的情况,都婉拒了,因为这个手术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后来,医院的陶惠人医生能看好这个病,母子两人又毅然来到了深圳。

28年来,这是第一次有一位医生跟他说他的病能治好。

02

在李华之前,陶惠人医生已经接手过很多类似病例。

尽管有着相关的手术经验,但看到李华的症状之后,还是感觉很有压力。

李华的病到底有多可怕?主治医生陶惠人教授说:

如果这个病症变成重度的,会压迫心肺,造成心肺功能障碍,致使病人夭折。也可能会压迫脊髓,使病人有截瘫的可能。

通俗来讲,就是一句话:瘫痪率和死亡率特别高。

那这手术有多难呢?

陶医生举了一个很简单、形象的例子,“从我们医疗技术的角度,他是一个珠穆朗玛峰。”

面对这种世界级难题,有能力「打开」李华是一回事,敢不敢「打开」李华又是另一回事。

手术中一旦出现风险,会出现失血性休克、截瘫,甚至更严重的时候威胁生命。

但如果不做治疗,他完全有可能因为腹部上长期折叠的深层溃烂而死,比起手术中瘫痪的风险,生与死的选择是更直接的。

李华妈妈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

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陶医生用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经过跟其他专家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四步手术方案。

第一次手术:将两侧股骨打断,让大腿不再贴着脸部。(左上)

第二次手术:把颈椎打断,让李华能够抬起头来,这样就能让李华能趴着做手术,这也是整个手术最难的部分。(右上)

第三次手术:把腰椎打断,恢复脊柱的直立状态。此时,李华身体已经可以直立了。(左下)

第四次手术:把双侧髋关节置换,这样他就能直立行走了。(右下)

这四步手术如果分开来看的话,并不算新的手术,但如今需要将它们组合起来完成,却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麻醉科、脊柱科、关节外科、感染科等不同科室的通力协作。

对医生和病人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为了能让李华能耐受住这个手术,陶医生还用了两到三个月去调整李华的身体状况。

年8月15日,按照此前的手术方案计划,李华被推进了手术室。

第一次手术前麻醉科主任孙焱芫花了很长时间,研究怎么给李华做表面麻醉。

麻醉首先要给病人的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

但李华的头和嘴巴,都贴到了大腿上,距离不到2厘米,怎么把管子插进喉咙去?

她让病人保持清醒状态,捏着管子一点一点地往里挪。

清醒状况下的患者插管是极其难受的,整个过程相当于要将一个拇指粗的管子插进你的鼻腔,进入气管,抵达肺部,大多数人会在此时抵抗,挣扎,有时候半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都插不进去,只能以失败告终。

但李华极其安静,几乎没有一点挣扎。

23岁开始,他就坐在轮椅上了。白天总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父母去地里干活了,弟弟也去外地打工了。他一个人坐在家里,偶尔会找些字帖练毛笔字,春节时写一副春联最多还能卖上5块钱。

偶然的一次,他听到家附近几十米外传来了口琴声。好听极了,他让朋友从街角的文具店帮他买了一支。没有音乐基础,他就从弟弟给村里吹红白喜事的洋号谱子里抄简谱,《梅花三弄》,《相见时难别亦难》,《世上只有妈妈好》,那本泛黄的手抄本一直陪到他现在。

他说,人在安静、孤单的时候,吹出来的声音很优雅。

那根黑色的纤维支气管顺利进入了他的鼻腔。

第二次手术结束后,护士激动地告诉李华妈妈:

看到了么。你儿子的头终于抬起来了。我们今天是第一次看见李华的全脸。

那天的病房里,李华终于可以正常的看一场篮球比赛了......

病床上,他还用口琴吹起了那首《东方红》,这是他最喜欢的音乐之一。

第三次手术进行了几乎一天,陶惠人带领脊柱外科医生段春光等团队成员根据术前的多次演练,找准脊椎最弯曲的两处地方,截断,重新拼接成直线。

手术后当天晚上,李华20年来第一次能躺平睡觉了!

前几次手术的顺利,为医疗团队增加了不少信心,但在第三次手术结束后,李华发烧了,整个团队又都焦虑了起来。

(李华手术中,医护人员跪在地上工作)

陶惠人还记得第三次手术后是去年十一假期,整个团队没有休息,医院,随时观察李华的情况,担心他是术后感染。

幸好后来证明他不是感染,是因为多次手术创伤导致的发烧,一颗消炎止痛药把他的指标重新降了下来,大家的心情才得以平复。

这个手术加起来花了将近48个小时,医护人员比平时一台大手术的配置多出十倍不止。说它是手术里的珠穆朗玛峰一点都不为过。

最终,这个“珠穆朗玛峰”被医生们攻克了,李华终于有了平视这个世界的机会。

今年三月,李华康复出院。

从患病到康复,这条路,李华和他的妈妈走了二十多年。

(在做术后康复的李华)

值得一提的是,4场大手术后,李华的治疗费用高达70万,但是医保能报销50万,某个为脊柱畸形患者服务的公益基金会为他捐助了14万,加加减减,李华家里大概需要承担几万元。

出院那天,李华的妈妈再一次流下了泪水,这一次,没有心酸和痛楚,只有感动和欣慰。

李华说,妈妈的白头发比过去那个窄窄的缝隙里看到的更多。

做完手术后,他用老家带来的那只口琴,吹了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李华在吹口琴)

03

这28年来,对李华,对李华的母亲,是痛苦的,是活于绝境缝隙的,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大概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

李华患上了这个可怕的病,让他失去28年的人生。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这么多温暖而又勇敢的人,因为他、她、他们的不放弃,让李华有了机会拥有以后几十年的人生。

有人花费半生去埋怨世界,有人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成为一个正常人。

现在,大家都喜欢说人间不值得,但和李华的人生比起来,我们嘴里常挂的痛苦好像就是在无病呻吟。

普通人的生活虽然不易,但总会有那么一瞬间,被一些人的蓬勃力量所触动。打开电视看看,你会发现有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

我们眼中平庸无奇的生活,已经是他们需要用尽全力攀登才能到达的彼岸了,普通人平安健康地活在世界上已经再幸运不过,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用力生活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刷屏小矮人的故事敲断骨头4次,打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