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一提到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就会认为是不是肠胃出了什么问题。其实很多消化系统的病症可不仅仅是我们脾胃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到肝。肝脏不好的人,一般脾胃也会有一些多多少少的小毛病,比如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多数都会伴有脾大、脾亢进,并且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从中医来说,肝脏与脾脏是在经脉走向、生理功能、病理传变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肝不好则脾胃也会不好,从中医来看主要有2大原因:
原因一、肝气可犯脾胃。肝主气的疏泄,肝功能正常,气的升降出入也有规律,一旦肝功能出现异常,气的运行就会变得没有规律,从而出现气逆、气郁得情况。肝气郁结,其郁结之气会侵犯脾胃,也就是中医所说得肝郁乘脾。主要症状会表现为腹部胀满、腹胀肠鸣、失眠多梦、便溏不爽、时欲太息等。肝郁乘脾,一方面肝气郁结,一方面脾气虚弱,所以需要疏肝健脾。
原因二、肝病可传脾。对此,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写道:“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这里得“瘅”也就是黄疸病。这段话简单的可理解为肝病可传给脾胃,导致湿热困脾,由此引发黄疸。湿热之气,可导致心烦、腹中热、小便黄,进而导致全身发黄。脾胃不好和肝的生冷功能不佳往往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疏肝,使肝不郁,另一方面要健脾,增强脾胃的生理功能,一方面可以防止肝郁对脾胃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气血化生,有助于养肝。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一句话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就是说,肝脏出了问题一定会引起脾胃的病变,所以在调理肝脏的时候也需要兼顾健脾胃。
病案举例:患者,男性,53岁,反复胁胀痛2年,下肢水肿半年,3个月病情加重,被诊断为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辩证诊断:鼓胀,肝脾血瘀,兼脾肾阳虚。治法:温阳利水,软肝化瘀,健脾养血。治疗半年后复查,肝脾缩小变软,病情稳定。
总之,肝之为病,治脾为先,是治疗慢性肝病的一大特色。治脾无外乎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补脾,一是调脾。白术、人参、黄芪、蜂蜜等都是常用的补脾之物,可补脾气,加强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滋生肝血,从而增强肝的生理功能。脾胃不壅滞有助于促进肝的疏泄,促进肝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