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70岁的顾奶奶最近2年可谓是糟心透了,反复解黑便,觉得头晕,人也使不上劲,每隔1-2个月就需要输血ml,补铁治疗无明显疗效。医院,却始终没有缓解痛苦......
年5月起,顾奶奶开始间断解黑便,伴头晕、乏力,后出现晕厥。医院就诊,查血红蛋白仅60g/L左右,胃镜提示胃窦黏膜出血,于是医生给予其抑酸、输血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但是,出院后顾奶奶仍有乏力症状,贫血也未得到明显改善,每1-2个月需输血ml,补铁治疗无明显疗效。医院进行胃镜检查,胃窦黏膜见多发片状充血水肿,血管扩张明显,且内镜检查时即可发现有少许渗血,至此,顾奶奶长期黑便,头晕乏力的病因诊断明确——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
资料图片
胃窦毛细血管扩张(GAVE),也称之为血管畸形、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和血管扩张等,是一种原因不明局限于胃窦部的罕见病变,主要通过内镜及病理诊断。内镜下表现为红斑或红点状病变,呈放射状红色条纹样则被称为西瓜胃,呈线性或弥散分布则称为蜂窝胃。本病多见于女性和老年人,多数患者年龄70岁。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慢性隐匿性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病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多数患者需反复输血以改善严重贫血状态。
医院建议顾奶奶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其家属考虑手术创伤大,于医院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消化内科张国强主任接诊后发现此种疾病为罕见病变,可以通过药物、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等方法来治疗,但是药物及内镜下治疗疗效差,且易复发,而外科手术创伤很大。他翻阅各种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病变主要局限于胃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而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APC(氩离子凝固术),其穿透力有限,只能治疗黏膜浅层病灶,深层病灶及黏膜下层无法接触,所以短期有一定疗效,而对深层病灶无效,所以易复发(斩草不除根)。而适用于消化道早癌治疗的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却可以将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一并切除(斩草又除根),此时他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是否可以做一些大胆地尝试,通过此方法治愈此病?让病灶部位不再复发?一段时间内,张国强与国内多位行业专家探讨,大家都表示理论上完全可行,值得一试。
资料图片
为了谨慎起见,面对顾奶奶胃部10x10㎝的病灶,张国强选择了一半用APC的方法,一半用ESD的方法,通过两者对照观察远期效果。事实证明,术后短期内患者血红蛋白逐渐上升,但几个月后APC治疗区域再次复发出血,血红蛋白再次下降至70g/L左右,而ESD的病灶部位则变成瘢痕而彻底痊愈。随后,家属要求医生对复发区域进行ESD治疗。
至此,顾奶奶的疾病得以根治,目前血红蛋白维持在g/L以上,再也不用反复输血,也不用吃补铁的药,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季娜娜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