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记载使用最早是在《神农本草经》中,《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茯苓的功效为“气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学专著,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首部中医经方家著作,成书于约汉献帝时期,二者成书年代相近,故研究经方的用药规律必遵《本经》。
中医四大名著张仲景在经方中广泛应用茯苓,其中《伤寒论》中有15方包含茯苓,《金匮要略》有30方包含茯苓,茯苓不仅用于热病也用于杂病。
主胸胁逆气:
苓桂术甘汤有关“胸胁逆气”的症状在《伤寒论》中多有描述,其病机或为下焦阴寒水气上冲胸咽,阴乘阳位,或为饮停心下,上犯胸胁。《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张仲景谨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温阳化饮。现代人饮食上多肥甘厚味,故痰湿体质较为常见,所以此时医家在使用中必加茯苓。
主忧恚
半夏厚朴汤忧恚悲伤的意思,忧气、恚气均为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恚气,则积聚在心下,不可饮食。忧气,即不可闲作暮卧不安。”忧恚乃忧愁愤恨之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志。有研究表明,悲伤在古代文献的辨证意义中认为病位主要在心,《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梅核气的病机为情志不舒、凝痰结气阻塞咽嗌,所以张仲景用茯苓一为消痰气、开咽嗌之结,二为顺情志、解心脾之郁。
主惊邪恐悸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金匮要略》曰:“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地之。”豚为水畜,肾为水脏,恐为肾所主。奔豚病的发作与惊恐有一定关系。尤在泾云:“肾气内动,上冲咽喉,如豚之突,故名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为发汗后阳气不足,水气乘之。水为阴邪,水气凌心则心悸不宁。欲制其水,必固其土,本方中重用茯苓八两,一以消阴利水,二以补脾厚土,三以宁心定悸。后世医家见到凡出现悸动者,均用茯苓治之,可见茯苓宁心止悸的功效卓著。
主心下结痛,咳逆,寒热
茯苓杏仁奶茶《金匮要略》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此病的病机为阳微阴弦,下焦水寒之气上凌心肺,使肺气上逆发为咳喘,心脉痹阻发为胸背痛。“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条文:“其人喘满,心下痞坚。”苓桂术甘汤条文:“短气有微饮”,其病机均为“水郁气结”,故均用茯苓以引饮下行。《伤寒论》第28条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乃专为“水郁发热”而设。茯苓在治疗水郁发热时,其病机关键在于下焦停水,气化不利,使用茯苓利水以达郁。
主烦满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酸枣仁汤所治疗的虚烦失眠,是由于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导致,其病位在肝,肝藏血而血舍魂。肝血不足则见魂不守舍,导致心神失养,故会引起虚烦不得眠。虚火炼津为痰,痰气阻于中焦,导致胆气不舒也是造成虚烦而失眠的原因之一。茯苓为除湿圣药,可使痰化而神安,则虚烦可自除。茯苓可利湿化痰,以使心神安定,而其又具有宁心安神之功,故可令烦满自除。
主口焦舌干,利小便
茯苓泽泻汤口焦舌干在症状上表现为“口燥渴”“渴欲饮水”“消渴”等。《伤寒杂病论》中对口干口渴的论述很多,其病机不外乎热邪伤津、水邪内停、瘀血内停、肾阳衰微等。而张仲景论述最多的就是水邪内停,津液输布障碍则口干口渴,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记载了治疗消渴、口渴或兼小便不利的8首方剂,如肾气丸、五苓散、栝楼瞿麦丸等,其中包含茯苓的有6首。在诸多治疗口渴、消渴或小便不利的方剂中,茯苓用量最大者达半斤之多,如茯苓泽泻汤、茯苓戎盐汤。
现代人的使用是怎样的呢?
茯苓茯苓: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性味甘、淡,平。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人们用它做了各种的茶饮,以祛湿,使用方便。
山药茯苓粥
山药茯苓粥枸杞茯苓茶
枸杞茯苓茶陈皮茯苓茶
陈皮茯苓茶茯苓饮
茯苓饮山药茯苓饼
山药茯苓饼茯苓糕
茯苓糕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让您的生活更健康!
了解更多医学科普,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