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2岁的老人,两天前感觉发热,自己觉得是感冒,在家里休息了一阵没有好转,自行买了一些感冒药吃,体温能够暂时退下,但还是会反复发热。
发热,伴皮肤发红
第2天上午,患者正在走路的时候,感觉右小腿似乎被路上的树枝什么的碰了一下,有些异样的感觉,低头一看,小腿局部有一点点红,也没有当回事。
快到中午的时候,患者感觉又发烧了,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
医院看发热的,大家都懂的:来医院之后都是需要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
事实上,龙医生所在的地方,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也只确诊过两例,之后一直相安无事,连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都没有检测出来过。
所以,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都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外的疾病,医生看病虽然累,却也很考验自己的综合能力。
发热,原来是这个原因
问过患者的病史,患者并没有说小腿上的问题,给抽血化验、采集咽拭子之后。无意中看到患者走路怪怪的,才发现右小腿的问题。
患者的小腿外侧一片红,问他这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患者轻描淡写的描述了发现的过程(前文已经描述)。可以看出,患者对右小腿这片红色是不以为然的。
仔细检查患者的右小腿,只见红色有向上蔓延的趋势,一片绯红,并没有瘙痒,也没有流脓水和渗出。检查患者的右侧腹股沟,可以摸到有一到两个淋巴结肿大,有点压痛。
“你这症状,考虑淋巴管炎。”我说:“发热的原因,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这个引起的!”
什么是淋巴管炎?
很多人听说过淋巴结和淋巴结炎,但对淋巴管炎却非常陌生。淋巴管炎,是由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淋巴管炎症。
导致淋巴管炎的病原体,有普通的细菌、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等。
淋巴管炎最常见的发病过程,是由在皮肤定植的微生物,通过或大或小的损伤进入淋巴管感染,也有一小部分只是远处感染的并发症。
了解体表的淋巴系统
人体内外遍布淋巴系统,体表淋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组织和血管外间隙中的体液和蛋白,是血液循环的重要补充系统。
由于淋巴内皮细胞的下层没有基底膜,所以淋巴管的渗透性特别强,能够重吸收微小静脉所不能吸收的大分子蛋白质。
如果淋巴管有炎症了,就不能吸收了,会导致局部水肿。
淋巴管位于真皮深层和真皮下组织,与静脉伴行,内有一系列的瓣膜,以确保淋巴液的单向流动,就是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流动。
淋巴液经输入淋巴管,引流至附近的区域淋巴结,再经输出淋巴管进入乳糜池,最后经胸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从而进入静脉循环。
淋巴管炎的发病机制
当人体的皮肤出现创伤或擦伤的时候,就代表有破损了,原来生存或定植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可“趁虚而入”,从破损的地方侵犯淋巴系统,先扩散到区域的淋巴结。
前面那位老人的发病过程,就非常典型:起初是有轻微的破损,随后在局部的淋巴管造成炎症,最后经过输入淋巴管至腹股沟淋巴结,导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还有一些淋巴管炎,是由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比如恶性肿瘤患者,也会出现淋巴管炎,称为肿瘤性淋巴管炎或恶性淋巴管炎,像乳腺癌、肺癌、胰腺癌、胃癌、直肠癌及前列腺癌,就最容易发生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的治疗
淋巴管炎的治疗,分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在没有获得细菌或者微生物的培养结果之前,主要采用经验性的抗菌治疗。
皮肤上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MRSA,初始治疗所使用的抗生素,需要经验性的覆盖MRSA以及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同时等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再调整用药。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克林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以及四环素类药物。
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有化脓的患者和结节性淋巴管炎患者。淋巴水肿伴显著的淋巴管阻塞的患者,通常也需要行外科治疗。
淋巴管炎的饮食
淋巴管炎属于感染性的疾病,所以淋巴管炎的饮食原则跟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原则是类似的。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一些化脓性的疾病是不能吃黄豆、牛肉等“发物”的,这个其实究竟有多大的理论依据,今天不讨论。
但是豆浆并不是黄豆,是经过研磨煮熟后的高蛋白饮食,对于伴有发热的一些疾病来说,高蛋白饮食能够补充所消耗的蛋白质,对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是有好处的。
在日常的饮食中,还是要遵从个人的习惯为主,以免某些饮食影响患者的心理。淋巴管炎采取的饮食原则,还是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油腻油炸、熏制烧烤类的食物。平时要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龙医生的温馨提醒
淋巴管炎是大多数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局部疾病,也可以向区域的淋巴结甚至全身扩散。
由于淋巴管炎具有发热等中毒症状,会消耗大量的蛋白质,因此在日常饮食中给予容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对患者的病情是有益的。
豆浆和黄豆是不一样的,豆浆是精致的去除杂质的高植物蛋白食品,也非常容易吸收,淋巴管炎喝豆浆是可以的,同时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如有问题,可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一位热爱科普的临床医生,看病、咨询,答疑、解惑,科普医学知识,在匆忙的临床工作中,体会温暖文字的力量!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想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