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麻醉并发高血压的原因与处理 [复制链接]

1#

全身麻醉恢复期,随着麻醉药作用的消退、疼痛不适,以及吸痰、拔除气管内导管的刺激等原因极易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尤其先前有高血压病史者,且多始于手术结束后30分钟内。如果在术前突然停用抗高血压药物,则发生高血压情况更为严重。高血压的发生率为4%~6%。

1.疼痛除了手术切口刺激外,其他造成不适的原因还来自胃肠减压管、手术引流和输液的静脉通路等,同时还伴有恐惧、焦虑等精神因素的影响。疼痛的刺激与麻醉前后和麻醉维持过程的处理有关。

2.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轻度低氧血症所引起的循环系统反应是心率增快与血压升高,以高动力的血流动力学来补偿血氧含量的不足。血内CO2分压的升高,可直接刺激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则呈现心动过速和血压的升高。

3.术中补充液体超荷(volumeoverload)和升压药应用不当。

4.吸痰的刺激,吸痰管对口咽、气管隆突的刺激,尤其操作粗暴或超时限吸引更易引起患者的呛咳和躁动、挣扎,则使循环系统的变化更趋显著。

5.其他如术后寒战、尿潴留、膀胱高度膨胀也会引起血压的升高。

对术后持续重度高血压,若不能及时消除其发生原因和进行必要的处理,则可因心肌氧耗量的增高,而导致左心室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则可发生急性肺水肿或脑卒中。

1.首先要发现和了解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如施行镇痛术、呼吸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以及计算液体的出入量以减缓输液的速率或输入量。

2.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当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应尽早拔除导管,为了减少拔管时的刺激和心血管副作用,可在操作前3~5分钟给以地西泮0.1mg/kg或咪达唑仑1~2mg和1%利多卡因(1mg/kg)。有报道在拔管前20分钟用0.02%硝酸甘油4μg/kg经双鼻孔给药,可防止拔管刺激引起的高血压。

3.药物治疗由于多数患者并无高血压病史,且在术后4小时内高血压能缓解,故不必应用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1)硝普钠:优点在于发挥药效迅速,且停止用药即可反转。对动脉、静脉壁均有直接的扩张效应。一般多采用持续静脉点滴给药,开始可以0.5~1.0μg/(kg·min)给药达到可以接受的血压水平。但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给药速率。

(2)压宁定:若在拔管时给以0.5mg/kg,可有效预防高血压反应和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3)β受体阻断剂:如拉贝洛尔(labetalol)和艾司洛尔(esmolol),前者兼有α和β受体阻断的作用,常用来治疗术后高血压。但对β受体阻断更为突出,由于负性变力性效应使血压降低。艾司洛尔为超短效β受体阻断药,对处理术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有效。但因半衰期短应予持续静脉点滴给药,依据血压的反应调节给药速率,相当于25~mg/(kg·min)。

(4)对高龄、体弱或心脏功能差的患者,则可采用硝酸甘油降压。它对心脏无抑制作用,可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和提高心排血量。停药后血压恢复较缓,且较少发生反跳性血压升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